《荀子·礼论》:经典名言10句,礼者,人道之极也

《礼论》,出自《荀子》。主要阐述了礼的起源和作用,是一篇关于礼仪制度的论文。

在《礼论》一文里,荀子认为,礼仪不是天然就有的,是后天人为制定的。还认为,礼仪不仅能「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。」,而且也是治国之本,人道之极。

本文选取《礼论》经典名言10句,附上译文和点评,以飨读者。

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义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。

古代的先王们厌恶这种混乱,

遂制定礼仪来区分等级名分。

用来调节人们的欲望,

用以满足人们的要求。

点评:荀子认为,人们都有欲望,欲望得不到满足,就会产生追求之心。如果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,就会产生争夺。有争夺,就会有混乱。所以,古代的圣王们,才会制定礼仪来调节欲望,满足要求。

使欲必不穷于物,物必不屈于欲,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起也。

要让欲望不因财物缺乏,而不能满足。

要让财物不因满足欲望,而消耗殆尽。

二者互相制约而成长,

这是礼仪产生的原因。

点评:在荀子看来,礼仪的具体作用就是,能够调节人们的欲望,不因财物缺乏,而感到欲望不能满足。而且,也不会为了满足欲望,而将财物消耗殆尽。在礼仪的作用下,财物和欲望都会随时代的发展,逐步提高。

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,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,是儒、墨之分也。

儒家是要让人们两方面都得到,

墨家是要让人们两方面都丧失,

这就是儒家、墨家的根本区别。

点评:荀子认为,如果只专注于利益,那么,利益终将有损。如果只专注于快乐,那么,就会招致灭亡。儒家之所以提倡礼仪,是为了让两者都能得到保全。而墨家的主张,却会让两者都受损失。

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;君师者,治之本也。

天地,就是生命本源;

祖先,就是种族本源;

君主,就是治国本源。

点评:在荀子看来,没有天地,就没有生命。没有祖先,就没有后代。没有君主,天下就不能得治。所以,三者是礼仪的本源。

贵本之谓文,亲用之谓理,两者合而成文,以归大一,夫是之谓大隆。

尊重饮食是礼的形式,

接近实用是礼的常理,

两者合起来就是礼仪,

趋于太古时代的质朴,

这才叫做最高的礼节。

点评:荀子认为,祭祀用生鱼,是为了回归本源。吃饭用熟食,是为了自己享用。回归本源是礼仪的形式,自己食用则是礼仪的常理。将两者结合起来,就是礼仪的内容。

凡礼,始乎棁,成乎文,终乎悦校。

凡是礼仪,

总是从简单开始,

逐渐发展出仪式,

以使人愉悦结束。

点评:「棁」是通假字,通「脱」,简单、疏略之义。「校」是通假字,通「恔」,愉悦的意思。

在荀子看来,最完备的礼仪,是将感情融入到礼仪之中。并且,有时要侧重感情,有时要侧重礼仪,二者不是并驾齐驱,是互有胜负。

礼者,人道之极也。

礼是人道的最高标准。

点评:荀子认为,就像秤,是公平的最高标准一样。礼仪,就是人道的最高标准。效法礼仪、重视礼仪,就是有原则的贤人君子。

故厚者,礼之积也;大者,礼之广也;高者,礼之隆也;明者,礼之尽也。

敦厚,是因为礼的积累;

大度,是因为礼的广大;

高尚,是因为礼的隆盛;

明察,是因为礼的透彻。

点评:在荀子看来,人若能在礼的范围内行动,就是士君子;超过了礼的范围,就是普通百姓。那些在礼的范围内,应付自如的人,就是圣人。而圣人表现出来的敦厚、大度、高尚以及明察,是体验礼仪的结果。

礼者,谨于治生死者也。

礼仪是用来小心、谨慎地处理生与死的。

点评:荀子认为,生是人生的开始,死亡是人生的终结。而把开始和结束都处理得很完善,就需要抱持谨慎、小心的态度,要把死看待的同生一样。

礼者,断长续短,损有馀、益不足,达爱敬之文,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。

礼仪,就是截长补短,

减少有余、弥补不足,

是表达爱慕恭敬的一种仪式,

也能够养成实行道义的美德。

相关推荐

《惜花芷》中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语录一

2024-11-18 11:15:08100人阅读

我在阅读过程中,反复品味了28句极富哲理的话

2024-11-18 10:46:31100人阅读

今日文案 | 都是些著名人士骂人的话,不看也罢

2024-11-18 10:33:33100人阅读

朋友圈值得收藏的人生金句

2024-11-18 10:18:32100人阅读

《命运》经典语句

2024-11-18 10:03:41100人阅读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爱思文章网 闽ICP备2024058912号-15